血壓上升不是高血壓

曾於2007年2月23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顏寶倫醫生

五十歲的王太一直很注重自己的健康,三個月前的定期身體檢查亦一切正常。可是有一天,她突然發熱發冷,暈眩及嘔吐大作,情急下到了附近的急症室求診。問症及身體檢查後,急症室醫生診斷她患上感冒,沒有大礙,但發現她的血壓高達180/100 mmHg (單位下略)。見到此血壓度數,醫生及護士也大為緊張,警告王太血壓高可導致中風等嚴重心腦血管病。突然面對中風的威脅,王太亦十分恐慌,翌日馬上找相熟的家庭醫生再看清楚。

同樣是五十歲的張先生在多年前已經發現血壓一直偏高。自問身體一向無恙,沒有把血壓問題放上心。日前剛經過商塲的免費身體檢查攤位,量度血壓後卻發現血壓高達180/100。他想起近來政府大力宣傳要注意血壓,以預防中風等疾病,便決定找住所附近的家庭醫生去問個清楚。

成年人的血壓應維持低於140/90。患有糖尿病或長期腎病的患者,其血壓則應低於130/80 (註) 。偶發性的「血壓上升」並不等同於「高血壓」(Hypertension)。血壓必須長期地 (如最少三個月)、在重複量度後,仍持續高於正常水平,才能準確地診斷為患上「高血壓」,並考慮長期服用降血壓的藥物。

此外,研究指出「高血壓」會增加心腦血管病的危機,是針對「長期」的血壓過高而言 (「長期」是泛指五年至十年)。沒有研究証據指出偶發性的血壓上升會對身體有任何傷害。對於某些一直血壓正常的人來說,個別情況下的偶發性血壓上升,往往引發不必要的心理威脅。對於這類情況,可先「靜觀其變」,無需「操之過急」,更不應過早使用藥物冶療,引致血壓無端驟降的危險 (如暈倒)。

王太在見家庭醫生時,身體的不適已經好轉,血壓則為130/80。醫生回顧病歷,發現其血壓一向正常,也沒有任何其他心腦血管病的危機因素,因此,解釋當日她在急症室的血壓,實在是因身體不適,並處於一個極度焦慮下的自然生理反應,並不能視為「高血壓」,她不需要在這階段服用藥物,更不能只根據一次的血壓偏高,便被判斷有中風的危險。聽過醫生的解釋後,王太馬上如釋重負,並約定以後定時量度並觀察血壓。

張先生在家庭醫生診所的血壓為160/105,醫生特別留心他的家族有沒有其他的年輕高血壓患者。必須有三次不同的時間,量出的血壓高於正常值,才可診斷病者患高血壓。經過多次量度,初步斷定張先生患上「原發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安排進行驗血、驗小便及心電圖等基本檢驗。很多病人以為一有高血壓便應立即服用血壓藥,其實,很多基本檢驗是不能免的,原因包括要找出潛藏的疾病 (雖然大部分的高血壓屬原發性,只有5%可找出病源,如腎病或內分泌病),其他心腦血管病危機因素 (如糖尿病、血脂過高),審查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Target Organ Damage),如眼底病變、左心室肥大、腎功能不全等。醫生叮囑張先生必須定時覆診,並在藥物以外,跟他討論全面的治療計劃,包括減肥、限鹽、適量的運動、鬆弛身心等。

控制血壓於理想水平就像我們替自己健康作出的一項「長線投資」。其「回報」,即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是需要長時期才能見到的。血壓的「短期波動」是家常便飯,實在無需反應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