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外遊多面睇

曾於2006年1月27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蔡惠宏醫生

香港人每趁春節,出門度歲,但無論是回鄉探親或旅遊,人人都希望順順利利。假如旅途中身體不適,礙於人生路不熟或言語不通,情況就比較麻煩。最近有位新病人陳太,年約三十歲,經由產科專科的同業轉介到診。第一次懷孕,妊娠二十周,產前定期檢查均正常,心情當然興奮而緊張;但新春期間,她卻需要出門公幹約十多天,三段長途機的航程都超過十小時,因此,她要求產科醫生配藥及指導她旅途上需要注意的事項。但產科醫生卻建議找家庭醫生跟進,因此獲轉介到筆者的診所。

陳太今次的旅程經歐美的大城市,而她亦習慣長程飛行,唯一分別是她已懷孕約五個月,且陳先生亦陪伴同行,可說是寓旅遊於公幹。旅遊時,她喜歡到處品嘗美酒佳餚,亦曾經因進食海產(生吃)而引致肚痛及腹瀉,幸好自備的藥物能控制病情而毋須求醫或入院。這些資料都是在面談時從陳太口中得悉的。

基於上述的背景資料,家庭醫生可作出下列建議:

穿壓力襪 研究證實壓力襪可降低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的風險,亦即俗稱的「經濟客艙症候群」。孕婦因子宮脹大而引致的腳腫等症狀,再加上長途飛行的影響,相信使用壓力襪有百利而無一害。陳太雖然知道這些資訊,平常外遊卻嫌麻煩,不會穿戴這種襪。但今趟她承諾會在機上使用,並會適當地活動,避免長時間坐在椅上。

飲食建議 懷孕令陳太沒有喝酒,這是值得讚賞的,但她仍是非常喜歡吃生蠔和貝殼類海產,這將增加腸胃感染的機會,輕則肚痛或腹瀉,重則可以是肝炎等傳染病。自備藥物曾幸運地控制陳太的病情,但這種「自我診斷,自我治療」的習慣是不應被鼓勵的。懷孕期間,內臟位置有變化,例如腹痛,尤其是在右邊,可能是闌尾炎的症狀(俗稱盲腸炎,是最常引致孕婦接受手術的外科急症,懷孕期間比平時較難作出肯定的診斷),但病人卻自以為是腸胃炎或食物不潔。如此延誤診治,對孕婦和胎兒的危險大增。建議孕婦有腹痛時應盡速求醫,而非以自携藥物治療。同時,亦建議陳太只進食熟透的食物,謝絕未經煮沸的水,常見的瓶裝水會較易適應,可減低水土不服的機會。

旅遊醫療保險 雖然懷孕是不受保的,但旅遊期間因意外或疾病引致的醫療開支實在可大可小,因此,無論是孕婦與否,都應考慮選用適合的保單。這方面陳太並無問題,因為她公司有全面的醫療保障,世界通行。

總結今次會面的討論,陳太決定改變過往旅行的習慣,不依賴自携藥物,希望順利完成產前最後一次公幹旅遊,安心待產。

送走陳太後,心中湧起一點感受。父母為孩子的決心,見微知著。要病人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例如吸煙、飲酒及處理健康問題的取態時,家庭醫生是需要因應時機,配合個人生活和工作等因素,給予最佳的建議,而不能只靠一些純資料性的宣傳單張或口號。

家庭醫生轉介病人給專科醫生是基層醫療常見的事,但陳太卻是由專科醫生轉介給家庭醫生,這並非表示產科醫生不懂如何處理陳太的問題,而是反映這位專科醫生對基層醫療的了解和對家庭醫學的認同。他雖是第一接觸點(Point of First Contact) 的醫生,但沒有處理家庭醫生有能力處理的問題,而只專注其專科範圍內的工作。明顯地,他相信良好的醫療系統的建立,需要專科和基層醫療互相配合與尊重,而不是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