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的培訓

曾於2006年6月2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蔡惠宏醫生

五月二十八日,天陰有雨,但是,對三十五位剛獲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和皇家澳洲全科學院頒授院士資格的家庭醫生而言,面上和內心充滿陽光,在場的嘉賓和親友都能探深感受和分享他們的喜悅。

今年是香港和澳洲聯合舉辦院士考試的第十九個年頭。時光飛逝,由最初雙方討論和籌辦第一屆考試至今,轉眼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投資的人力、物力,最終的目標,是為提升香港基層醫療的水平,我們仍然朝著這目標前進,二十年太短,一百年也不太長。家庭醫生的發展,亦有賴這班充滿朝氣的家庭醫生延續下去。

這班新進的家庭醫生,大部份並非只憑考試過關而成為院士的。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從1984年開始制定一套家庭醫學在職培訓計劃。現時,剛完成實習的醫科畢業生要經過四年的訓練,才可以參加考試。培訓的課程是參考澳洲和其他國家的培訓制度,配合香港的獨特環境和因素設計而成,經過多年的修改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確認,現在已達致一定的標準。

由於家庭醫生需要處理不同年齡、性別、不同種類的疾病和來自社區的各種與醫療、保健、預防等等有關的工作,因此,培訓的課程是非常廣泛的。

第一、二年的培訓是在醫院內進行的。學員要在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跟隨各專科的導師實習,在他們指導之下負責各專科的臨床工作,包括診斷、治療、轉介或出院後覆診等服務,加強和更深入學習各專科的知識,以應付將來要獨立面對的醫療工作。同時學員亦會被安排到其他專科門診例如皮膚科、眼科、精神科、骨科、耳鼻喉科及急症室跟隨專科導師診症,了解這些專科的獨特工作性質和診治的方式。而每星期則有一個下午要參加特定的家庭醫學教育研討會,學員圍繞家庭醫學有關的理論、概念和實質工作的題目作小組研究和討論。這些定期的會議是持續四年不斷進行的。

第三、四年是更重要的社區培訓,亦是學員將來工作的環境,因為家庭醫生的主要工作是服務社區的基層醫療。每位學員都有一位家庭醫學專科醫生作為導師,負責指導學員日常診症的技巧。例如怎樣有系統地和病人溝通,細心聆聽,避免使用一般病人難明的醫學名詞,觀察病人的身體語言、暗示等等。專業的態度,設身處地考慮病人受疾病影響的感受,適當的表示關懷和同情,確定病人求診的真正原因,有沒有隱藏或羞於啟齒的問題,病人對自己病情的理解,擔憂和期望等等。因為這些都是非常重要和最有效的技巧,可以幫助家庭醫生為病人解決求診的醫療問題。研究指出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基層醫療個案都可以憑這些診症技巧去解決的。假如病人有需要轉介或各種化驗或X光等檢查,學員過往的醫院培訓經驗可以幫助他們作出適當的決定。導師亦會採用其他不同的訓練方法,例如模擬角式演練,現場或錄影學員診症過程及之後的檢討,覆核病歷資料包括處方,檢驗和轉介的理據等等。亦會幫助學員作學術性研究,統計各種不同的有關基層醫療服務的工作,種種形式的訓練都是希望學員將來有能力獨立處理各種基層醫療的問題,成為有質素保證的家庭醫生。

隨著時代的進步,市民對醫療水平的要求已不斷提高。過去的家庭醫生,無論自學或無師自通,是歷史的因素,成本效益不高。有系統的在職培訓計劃更能符合現代基層醫療服務的理念。無論醫科畢業生選擇任何專科作為培訓的目標,家庭醫學都應該是培訓的一個重要環節,而有志成為家庭醫生的,更加必需接受在職培訓和考試的評核,確保達到一定的標準。無論對自己或病人都是有利的。

這四年的培訓是艱苦和富挑戰性的。但是,從這三十五位剛完成培訓和通過考試的家庭醫生面上的笑容,我感覺到他們都會覺得非常值得的。因為他們會更有自信地履行家庭醫生的工作,提供有一定質素的基層醫療服務給香港市民,在此謹祝他們一帆風順,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