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 應用則用 可免則免

曾於2006年5月5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潔玲醫生

剛收到「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的宣傳海報,正躊躇應否在診所內張貼,身旁的護士即皺眉道:「抗生素療程為五至七天?也不一定,要視乎病情而定啊!」

在香港,抗生素有很多別名,包括「消炎藥」及「特效藥」,相信大部分市民也曾服用;但你記得上次服抗生素時患了什麼病嗎?當時醫生有否向你解釋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及療程?你有依足吩咐服藥嗎?

抗生素用來醫治細菌感染,療程視乎感染的類別和部位。對性病如淋病或非淋病性尿道炎,為免患者(尤其是性工作者)散播細菌,首選「一次過」療程,即只需一次吞下所有藥便成。但對付心膜炎或肺結核等症,療程就可達數星期,甚至超過一年。

一些較為普遍的細菌感染,如中耳炎或尿道炎,其療程長短成為近年臨床試驗的熱門課題。研究發現,三天抗生素的療效跟七天的沒有顯著分別。從經濟角度、方便病人及減低抗藥風險來看,較短的療程更理想。因此,「抗生素療程為五至七天」這訊息,可能太籠統,令市民混淆。

要決定療程長短其實不難,醫書及期刊內不乏最新數據以供參考。臨床上真正困難,在於決定應否及何時使用抗生素。社區內,向醫生求診的病人中,30%至40%是傷風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家庭醫生多見病況輕微的病人,要在眾多病人中「捉」到病情嚴重的,要考真功夫。單是發燒未退,既可以是傷風感冒最初三、五天的正常表現,亦可以是氣管炎、肺炎的早期症狀。留心聆聽病人對病徵的描述、詳細檢查身體各部份、利用覆診觀察病情變化,才可避免「睇漏眼」。

一般傷風感冒,超過90%由病毒引起,服用抗生素不會減輕病情,亦不能加速痊癒。可惜,本地的調查顯示,病人患傷風感冒向醫生求診後,30%至60%將被處方抗生素,一般療程只有兩天,所使用的可能是殺菌力過強、覆蓋性過廣的抗生素。另一調查發現,80%家長認為,子女有傷風感冒便需服用抗生素,30%人在病情好轉後便自行提早停藥,沒有完成整個療程。

不正確使用抗生素將使細菌產生抗藥性。肺炎鏈球菌是一種引致中耳炎和肺炎的細菌,青霉素本是有效的治療,但香港的肺炎鏈球菌對青霉素的抗藥性比其他國家嚴重,於過去十年內增加了超過60%。澳洲的研究顯示,當地醫生向四歲以下、患傷風感冒小童處方抗生素亦近50%。小童服用青霉素時間愈長,鼻孔樣本內含有抗藥鏈球菌的機會就愈高──每服藥多一天,機會便多出4%。因此,使用抗生素時,療程要足以令細菌全部被剿滅,但也要避免讓身體過長時間地接觸。筆者相信,高劑量、短療程,可能比低劑量、長療程較少引致抗藥性。

話說回頭,「應用則用,可免則免」才是使用抗生素的原則,否則,現存的將逐一失效,受害的是下一代。聰明的病人或家長,應該每一次都問醫生,是否非服抗生素不可,並弄清楚服用的劑量和療程,而自行到藥房購買抗生素「消炎」,就更萬萬不能。

文獻指出,海報、單張、講座等,對改善抗生素濫用的情況作用不大;暫時有效減低使用抗生素的策略,是「暫緩處方」(Delayed Prescription),意即初起病時,醫生可給你一個療程的抗生素「傍身」,觀察二十四至七十二小時後,若病況沒改善或變差了,才自行服用整個療程的抗生素。在筆者經驗中,病人頗歡迎這種安排,覆診時大部份沒使用抗生素便痊癒了。當然,醫生在使用這策略時,需費多點唇舌解釋及教育,但這點點時間,肯定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