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醫病」更「醫人」

曾於2008年1月4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張國良醫生

初見方女士時是前年的6月,那時她剛從內地來港半年。三十出頭的她,帶着四歲的女兒步進診症室,臉上滿是不安。她求診是由於肛門旁邊及下陰長了數個小肉粒,狀似「椰菜花」。雖已有數月之久,但由於愧於啟齒,久未就醫。細問下,病況似是「性病疣」,檢查後確診了是性病。

方女士的悲哀

身體上的毛病較容易處理,但背後的故事卻叫方女士心靈受創,久未痊癒。

方女士與丈夫在內地結婚,不久便育有一女兒。半年前開開心心與女兒來港團聚,卻發現丈夫在港拈花惹草,對自己不單沒有半點關懷,只有性的苛索,有時更不理自己的意願,霸王硬上弓。家翁對她又盡是難堪侮辱的說話。方女士苦忍心靈及性虐待半年,最後由於懷疑女兒曾被丈夫性侵犯,終於鼓起勇氣,聯絡了社工,到了收容中心暫住。在社工的鼓勵下,找醫生幫忙。

經過多月的凌辱,方女士變得情緒低落,終日心緒不靈,對任何事也提不起勁,整個人瘦了一圈;她毫無自信,只覺前路茫茫,不知何去何從。幸好還念掛着小女兒,未有自毀的念頭。明顯地她已到了抑鬱症的地步。

以家庭醫學多角度的斷診方法(Triple diagnoses)去分析方女士的個案,方女士正面對着多方面的問題:性病疣是身體上的問題(Physical problem);丈夫對她的凌侮、擔心女兒被侵犯、患上抑鬱症等是心理上的問題(Psychological problem);新移民來港缺乏支援、日後的生計、女兒的照顧等是家庭及融入社會的問題(Social problem)。以上問題環環緊扣,互相連繫。若只嘗試解拆其中一環而漠視其他環節,問題始終是解決不了。

若是十年前初出茅廬的我,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個案。斷診了性病疣轉介作進一步的治療便是了,哪會體會到背後隱藏的種種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要取得病人的信任,做到「感同身受」,從而理解她的困境、感受和訴求,又要保持客觀分析,然後決定診治方案,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足夠的溝通及診症技巧根本是辦不到。

全人醫治

家庭醫學的訓練,不單要求家庭醫生對男女老幼、生理及心理各範疇的毛病有廣泛了解,更注重溝通及診症技巧的掌握。通過上述多角度的診斷方法,實踐「全人醫治」的信念(Holistic care)。何謂「全人醫治」?簡單來說,就是不只「醫病」,目的是「醫人」。

以方女士的個案來說,只醫治了性病疣,卻漠視她的心理和家庭問題,便是只「醫病」,不是「醫人」了。

最後我轉介方女士到社會衛生科作性病疣的治療及其他性病的檢查;聯絡了兒科醫生為小女孩作被性侵犯的評估;與社工商討為方女士及女兒作恩恤房屋的安排;為方女士處方抗抑鬱藥及作心理輔導,支持方女士走出黑暗。

最初方女士還沒有多大起色。雖然性病疣已痊癒,兒科醫生也確定女兒沒有被性侵過,但由收容中心遷出之後,有限的金錢只能讓母女二人租住品流複雜的板間房,方女士仍是不能入睡,更試過在枕頭下收藏利刀以作防身之用。

幸好在調節藥物、多加開解,以及在社工的協助下改善了居住環境後,方女士漸漸有了起色。

最後一次見方女士是在去年3月,她在一間餐廳當侍應,女兒也得到了適當的照顧。而心靈上的的創傷也好轉了,不用再服用抗抑鬱藥。經過數月的治療,總算走出谷底,展開人生新的一段。

當了家庭醫生多年,經常被人問及什麼是家庭醫學?它與其他專科有何不同?家庭醫生運用什麼方法去幫助病人?或許從方女士的故事,大家已領略了一點。

通過有系統的訓練,家庭醫生習慣了以多角度去分析病人的困局,敢於承擔及跟進他們各方面的問題,擔當了統籌的角色以協調各方面的支援,以求達致不只「醫病」,而是「醫人」的目標。

這些便是家庭醫學自成一個專科的其中一些重要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