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的醫治

曾於2008年2月15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溫廣瑜醫生

每年聖誕節都收到不少禮物,去年我最喜歡的禮物是一位病人王女士送給我的,雖然它並不算貴重,但它卻代表了我和她之間的一份感情及她對我的信任。在王女士身上,我可以看到家庭醫學的價值及其獨特之處。

王女士的焦慮

王女士因為甲狀腺的毛病需要定期到診所覆診及取藥,大概大半年前,她開始有持續性的大便帶血、慢性肚瀉及貧血的病徵,而且慢性肚瀉亦導致血中的鉀含量偏低。經臨床診斷,我懷疑她患上了大腸癌,於是轉介她到外科部作進一步的檢查及醫治。

由於專科排期輪候需時,其間王女士很擔心,好像求助無門。而她的肚瀉仍然持續,血液中鉀的含量仍是偏低,甲狀腺也有點不穩定。我唯有盡量運用不同的藥物來紓緩她的症狀,穩定其病情,體諒其焦慮,伴着她等候。

兩個月後,她在政府醫院進行了大腸鏡檢查,確定患上了大腸癌。接受手術後,她肚瀉、貧血及血鉀過低等情況也全部得以改善,甲狀腺亦逐漸穩定下來。

在香港的醫療架構中,家庭醫學是一門較新的專科,很多市民、病人和有些其他專科的醫護人員對家庭醫學也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包括我自己,在接受家庭醫學專科培訓前也有些誤解。有些人以為「家庭醫生」或「普通科醫生」只是看些簡單的毛病,如傷風感冒,稍為複雜的疾病都是其他專科的工作。一旦把病人轉介到其他專科,工作便完成了。

從大學一年級接受醫學教育開始,我們便開始把「人」分割成不同的器官、系統來學習。醫學院畢業後,大家開始接受專科培訓,這種分割式的概念進一步強化。大腸有癌症就由大腸科處理,肝臟腫瘤就由肝臟外科處理,懷疑有擴散的癌症就再由腫瘤科處理,決定是否需要接受化療或電療。假如在整個診斷及醫治過程中病人感到不開心、擔心,或一時未能接受突如其來的疾病,就由精神科檢查有沒有抑鬱症出現。又如果病者的長期病患出現不穩定情況,那便要內科的介入了。各個專科專門研究其專門學問,並在其專業範疇中醫治病人。

假如各個專科能夠一起商討病人的整體醫治方案,那麼這種分割式的醫學概念也不會出現大問題,可是現實上又怎可行呢?這個重要但往往被忽視的統籌角色便落在家庭醫生身上。

這個統籌者一方面可以善用醫療資源,一方面也可以為病人提供一個統一及整合的醫療服務。 醫學科技日新月異,分科專門發展是無可避免的。可是病人始終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不同獨立器官及系統的「組成物」。一個器官或系統出了毛病,可以影響到其他的器官及系統。除了身體,也可以牽連我們的情緒、家庭、工作及圍繞我們的環境。同樣地我們的環境、工作及家庭也可以影響我們的情緒及身體中的各個器官及系統。家庭醫學就是從一個統合的角度去處理疾病,為病人提供一個全人的醫治。

在五年緊迫的醫學院大學課程中,家庭醫學只佔了一個非常微小的部分,畢業時可說根本不認識家庭醫學的精要。這也難怪剛畢業的醫學生及實習醫生因為不認識家庭醫學的精要而不選擇入行。

家庭醫學的專科培訓

家庭醫學專科培訓中,首兩年是在醫院接受各個專科的醫學訓練,到第三年便正式實踐家庭醫學的概念,我也是那時候才真正認識到家庭醫學的獨特之處及其價值所在。

家庭醫學或許不算是一門高科技,但卻需要掌握及靈活地運用不同的醫學知識與技巧,而這並非一朝一夕可成的,是要透過長期的培訓、學習及應用,既要對各專科的疾病及醫治方法有相當的了解,也要把家庭醫學概念應用在日常工作中。

要加強香港的基層醫療發展,好好推廣家庭醫學,我們必須先要解開外界對我們的誤解,讓市民及各界的醫護人員,清楚認識家庭醫學之特質與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