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的肌肉炎症

曾於2007年3月16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范婉雯醫生

胡先生,從小患上肌肉炎症,一條腿是萎縮的。但這並沒有影響他的人生,他滿足自己的生活,有一份固定的電腦工作,有一位愛護他的太太,以及兩個孩子。

他來看我的時候,愁眉深鎖。他坦言自己感到不開心、失眠、非常憂慮、不能專注工作。原因是最近互聯網上閱讀了一篇文章。內容是說有一些患上肌肉炎症的人,四十歲以後,便會出現痛症,而且平均壽命比一般人短。

胡先生對於文章的內容深信不疑,在短短兩個月內覺得雙腿出現的痛症與文章所描述的完全脗合,所以亦開始顧慮自己可能會逐漸行動不便,甚至死亡。他於是去看骨科醫生,醫生判斷沒有大礙。他也去了做物理治療,但痛楚並沒有減退。之後,他又重複看了醫生,醫生向他解釋他並沒有患上所謂的痛症,亦沒有醫學證據顯示他的健康會加速變差,更沒理由相信他會無故變成短壽,但胡先生偏偏被文章的內容困擾。

判斷內容真確性

我並沒有即時勸喻胡先生,因為重複之前醫生的解釋,並不能解除他的憂慮。到底胡先生在互聯網上讀到的這篇文章的內容有多真確呢?不是人家說我便相信。醫生如何評價一篇文章,這又是一門學問。這個年頭,什麼也講求證據。看罷一篇文章或一份研究報告,醫生要懂得其內容、判斷其真確性,以及謹慎地決定能否應用到本地病人的身上。在決定是否要應用這些研究證據之前,我們必須先回答三個問題。

一、 研究的質素是否良好?

要細看這份研究的目的、作者、研究設計、方法、研究的時間、規模,了解那些接受測試或受訪人士的年齡、種族、背景、吸煙、病患紀錄及更多會影響研究結果的詳細資料,包括是否所有進行測試或受訪人士都有全部跟進、是否有對照組別來作比較、是否所有良好及不良的反應都有紀錄並作出分析,以及研究結果有否受各項因素甚至利益影響而有所偏袒等等。這每一項都影響着研究結果的可信性。

二、 研究結果對病人有什麼意義?

要透徹了解研究結果所表達的真正意義。舉例說,第一組人士比較第二組人士患病機會是十萬分之一和十萬分之二的分別,那又另當別論了。

三、 研究結果能套用在我的病人身上嗎?

要考慮不同背景的人士,同樣的病例或同樣的治療,會否得到一樣的結果?例如西方人士使用某藥物的治療效果理想,東方人士的效果未必完全相同。

再者,研究報告種類實在是五花八門,簡單可分為個人研究文章或綜合文獻,或多項研究的系統總結,不同類別的報告會影響其參考價值。根據美國衛生保健政策研究所的證據類型分類,從最嚴謹的整會分析隨機對照試驗得出的證據,以至從專家委員會的意見,將證據分為五級,是非常嚴謹的。

我其實理解胡先生內心深處有一個問號,就是,有時醫生也會錯,也會走漏眼。我為胡先生所患的肌肉病症作出一番證據搜查,並沒有他所擔心的結論。

為何有脗合的症狀

我跟胡先生分享了閱讀文章的心得和學問,然後坦白地對他說:「你可以選擇相信互聯網上一篇文章的內容,也可以選擇相信我為你作出搜查的證據。如果你選擇相信前者,也無不可。你最擔心是自己會早逝、孩子年幼、太太失去伴侶和支持,那麼你不必疑惑,現在可以為自己的家庭預早作出安排。如果你選擇相信後者,那你大可與從前一樣生活,你將來還是會患病,不過,機會與我均等,你仍然應該為家庭作出安排。」

胡先生仍然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的痛楚彷彿跟文章所描述的吻合?」問得好,這個現象是很常見的。只要你繼續相信,那痛楚便會持續。事隔數月,胡先生與太太一同來到診所,高興地告訴我痛楚已經消失了。

並不是所有病例都有確切的研究結論,天下間,仍有很多未知之數,醫生會盡量掌握和應用現有最好的證據,並保持開放的態度,與日益進步的醫學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