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煙的過程

曾於2007年11月2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顏寶倫醫生

自年初政府加強禁煙範圍法例生效後,的確有助部分煙民決心戒煙。然而,不少食肆的露天部分,仍經常座無虛席,不少煙民繼續享受吞雲吐霧之快感。為何吸煙者會這般堅持,面對重重攔阻,都不肯作出改變?

不少人認為吸煙為一種壞習慣或害人害己的愚蠢行為。但從醫學角度看,吸煙者都是上了「尼古丁」癮,可說是患了「長期不斷復發」的疾病。「尼古丁」的致癮毒性絕對不比其他「毒品」弱,當絕大部分吸毒者需要藥物、輔導及心理治療來幫助戒毒時,吸煙者亦同樣需要類似的支援,而有效的預防復發策略更見重要。

單靠意志力,自發地「斬釘截鐵」,一下子去戒煙,只對很小部分的煙民奏效。絕大多數的煙民,戒煙的心路歷程殊不簡單,須反反覆覆地經歷過不同的階段,才能達到最終的長期勝利。

改變的階段

心理學家 Prochaska 與 DiClemente 研究過大量煙民的吸煙習慣與戒煙過程,歸納出一個「改變的階段」(Stage of Change) 模式,及後更應用於各種使人上癮的習慣上。

「改變的階段」的首階段為「懵懂期」(Precontemplatory Stage):在這階段之煙民,根本不視其吸煙為問題,亦完全沒有戒煙之想法。他們「選擇性」去思想,對所有吸煙之害處及戒煙之益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們會說:「鄧小平都吸煙到九十多歲才死呢!」「我的老友一向好地地,戒煙才三個月就生 Cancer (癌症) 死了!」

面對此階段之煙民,切忌嘗試說之以理。跟他們理性去分析戒煙的道理必定如泥牛入海、枉費心機,甚至弄到不歡而散。家庭醫生的最佳策略是巧妙地避重就輕,如聽聽肺、量度肺功能,並客觀如實地報告。此時跟煙民保持良好之關係尤為重要,但也要在臨走前提醒他們,有戒煙需要時,隨時回來覆診。

在第二階段「沉思期」(Contemplatory Stage)的煙民,思想已有所改變,雖然繼續如常抽煙,但較能接收健康訊息,並開始認真地想一想吸煙與戒煙的利與害。

在協助煙民戒煙時,必先要分清楚此階段與前一階段之分別。適當的戒煙資訊可以刺激進一步深思,待醫生跟煙民建立良好關係後,才嘗試深入探索其內心對吸煙之矛盾想法,並加以適當輔導。

第三階段為「決定期」(Preparation/Determination Stage);此時煙民已下定決心要戒煙。雖然未能立刻完全戒除,亦已有實際行動,像開始慢慢減少抽煙的數量。

這階段之煙民實在需要最多的支持及鼓勵。家人及朋友應以正面的態度,讚賞步向戒煙之每一步。醫生可在此時鼓勵煙民定下一個「戒煙日」,正式跟香煙說再見。

(首三階段之煙民皆在繼續吸煙,但很明顯在不同的階段者情況大為不同。協助戒煙時須分析煙民所處之階段,以配合適當的治療來輔助。)

第四階段為「行動期」(Action Stage):此階段定義為從完全戒煙的第一天到第六個月。「前」煙民已正式戒了煙,而此改變亦已為身邊的人們所知。

輔助戒煙之藥物,如「尼古丁」補充劑 (香口膠、膠貼等)、抗抑鬱藥如 Bupropion,以及新一代的戒煙藥 Varenicline,皆可更有效地在此階段使用,以對抗戒煙後之尼古丁「吊癮」狀況。

煙民這時需要學習各種實際的行為治療技巧,以應付一些持續已久的吸煙老習慣。

第五階段為「維繫期」(Maintenance Stage):即已戒煙六個月之後。此時煙民可謂成功戒了煙。此階段最重要的是預防復發,即重新吸煙。

醫生可跟前煙民一起探討,面對何人、何時、何地,最容易誘發重新吸煙,亦預測意志軟弱時 (如孤獨、失落),以預先計劃如何應付。

最後的階段為「復發期」(Relapse Stage):大部分煙民都不能一次過成功戒煙,復發而再吸煙亦勢難避免。

部分煙民會因為失敗而喪失鬥志,退回到最初的「懵懂期」,再難提起戒煙的念頭及行動了。

「煙癮」就是如此的厲害,故協助戒煙者 (如家人、伴侶、醫護人員) 亦應作好煙民會復發的預備,繼續支持,體諒其內心的感受,鼓勵積極面對失敗,重新嘗試戒煙。各位 (包括煙民自己)都可嘗試用這種模式,更有效地協助身旁的摯愛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