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妙的高亢

曾於2007年8月24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韋銘醫生

據香港大學調查發現,每20個港人就有一個人患「躁狂抑鬱症」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研究指出,當中病者會被診斷為「單向抑鬱症」或其他情緒病,原因在「鬱多躁少」,病人往往只會在「抑鬱」時才求診,躁狂抑鬱症的「躁」,則如一艘潛艇,很少浮上水面,醫生要細心分折,慢慢探究病徵,才能把它找出來。

黃太,30歲,患有中度抑鬱症。過往一年半,曾有過兩次抑鬱症病發,轉換過三種「血清素」 (Selective Serotonin Receptor Inhibitor, SSRI),病情仍是反反覆覆。

一天,她來到診所,打扮明顯地跟以往不同,衣着性感、顏色鮮艷;一坐下,她便大吐苦水,說:「店子少了一個同事,我失眠了兩周。」原想問多問幾句,她又搶着說:「我想開分店……。」她從事美容業,以往生意不好時,曾異常沮喪;經濟陷入困境之際,更幾近崩潰,甚至想過自殺。可是,眼前的她,眉飛色舞,說話比以往明顯的快,惜思想混亂。再問她開店有沒有計劃時,她又自信心爆棚地說:「我非常聰明能幹,什麼事都難不到我。」隨之她在診症室與候診室不停地踱步。

丈夫那天陪她來,他說太太這數天對聲音十分敏感,但心情極度愉快,很想替他弄一個大型生日會;有時又變得容易動怒、甚至罵人,容易被身邊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這兩星期,她每天工作16小時,回家後不需要休息還做家務,雖然每天只睡3小時,但覺精力充沛,對性的興趣比平常大,而且常在深夜打電話給朋友。

潛艇浮上來了

原來,黃太患有「躁狂抑鬱症」而不是「單向抑鬱症」,怪不得一直以來,病情反覆。事實上,躁狂抑鬱症較難被診斷出來,有些病人被耽誤了10年或以上,也未被察覺。

醫生和家人必須提高警覺

躁狂抑鬱症病者對經濟、社會和家庭的殺傷力非常大。他們有自殺、濫用藥物、酗酒、增加患心臟病或癌症的機會,自殺率也達20%,比單向抑鬱症的15%,或精神分裂的10%更高。若沒有處方「抗躁劑」或「情緒平穩劑」,只用抗抑鬱藥,將令病人情緒大上大落。因此,醫生和家人必須提高警覺,才可令病情早日改善。

要正確診斷躁狂抑鬱症,有時也頗困難,可能需要旁敲側擊,或單刀直入,亦可能要追溯到一些陳年舊事,或靠家人或枕邊人的細心觀察。有一份英文版本的問卷,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 1

兩周後,經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後,黃太的情緒不但平伏下來,而且睡眠時間可達7小時。

家庭醫生可協助病者了解和認識躁狂抑鬱症的病理及其醫治方法,並確定觸發的原因,準確標籤情緒並處理自尊問題。幫助病人改善人際關係及穩定生活方式,減少生活壓力和注意睡眠健康,教導病人利用筆記預防病發,這樣對病人的病情有一定的幫助。

與病人建立良好關係,給病人同理心,誠懇對待和無條件的尊重與接受病人,了解其內在主觀世界,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使病人增加自信和希望。

在家庭方面,基層醫生可持續支持病者家人和準備危機處理。教導家人協助和鼓勵病人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協助病人定時服藥,調節生活方式,監察病人復發的病徵。

1. www.hkcfp.org.hk/article/2006/05/page208_214u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