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ICE

曾於2008年3月18日刊登於明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何金惠醫生

最近與幾名醫生分享診症心得。有同業提到有時自覺已盡力向病人解釋病情,診治又妥善,但病人總好像未滿意,覺得很是無奈。

還記得在醫學院時代,教授問我們 ﹕病人為什麼看醫生,答案當然是因為生病。但想深一層,似乎不是所有生病的人都看醫生,至少身邊的同學、朋友,甚至自己,都不是一有病徵,就向醫生求診。

病人求醫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方面,分別是病人的想法(Idea)、擔心(Concern)及期望(Expectation),簡稱ICE。就以一個常見的病徵咳嗽為例,假如病人認為只是一般感冒,只要多喝水休息就會不藥而癒,相信他未必就醫。

求診期望 各人不同

如果他相信吃藥會加速痊癒,或不想將病傳染家人,又或恐怕其他人會因他的咳嗽而避開,甚至下星期可能會去旅行或考試等,這些原因都可能促使他立刻求醫。再假如咳嗽持續,或加上其他病徵如咳血,他可能因擔心患上肺癆肺癌而盡速就診。

至於就醫的期望,可能是需要「特效藥」控制令他一夜難眠的咳嗽,又可能是想照肺,亦可以是想請病假休息。病人的想法、擔心及期望不同,醫生治療的對策亦自然不同。單單給擔心患肺癌的病人咳藥水,或安排想請病假休息的病人照肺,實難以令他滿足。要知道,醫治的不止是病,更是有病的「人」。

醫生應力求理解病人求診的原因,而病人是否也可在自己就診前先想一想?這當然有一定困難,特別是在身體不適時還要左思右想。不過,如果可以令醫生比較迅速掌握求醫的原因,就可以更有效運用診症的時間,針對就診原因作出相應的治療。下次看醫生前,不妨先想想自己的 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