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的青少年健康嗎 ?

曾於2010年3月2日刊登於明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張思敏醫生

慧詩(假名),十五歲中三生,由於月經不調,被媽媽帶到的的診所來,她瘦瘦的身軀,體重 (BMI) 才不過16。細問之下,原來半年前被同學嘲笑「肥妹」,下定決心瘦身﹔一輪「努力」下,體重驟降,食慾大減,瀕臨厭食邊緣。幸好媽媽察覺得早,在威迫利誘下,慧詩的身體續漸復元。

像慧詩的個案,每天也在我們的身邊不斷發生,而她亦比較幸運,被家人逮個正著,加以輔導及跟進。

青少年,泛指十至廿四歲的年輕人,沒有劃一的定義,在這個時期,他們的生理、心理及社交上有著很大的沖擊。

生理上,身體在青春期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外表上明顯各有不同,性徵的出現,身材的改變及對性充滿疑惑與好奇都會使他們不知所措。

心理上,他們渴望獨立思考及自我認同,擁有個人意見,亦爭扎於過度依賴與責任中。

社交方面,他們亦渴望得到家人及友儕間的肯定。他們開始學習與人相處,朋輩間的親疏,冷嘲熱諷,批評及指罵亦會使他們容易迷失自我,缺乏目標。

就如前文所說,慧詩是比較幸運的,良好的家庭關係,使她就算迷失了方向亦可以很快的重返正軌。那麼,如何打開話匣子呢?

作為家庭醫生,與青少年探討健康問題前,首要及最重要的,是與他們建立互信及良好的醫護關係,在融合及安心的氣氛下,他們才能暢所欲言,跟你分享他們的內心世界。

此外,在互相包容及持開放態度的情況下,醫生會為他們作全面的評估,HEADSS是我們常用的評估模式,就家庭、學業、就業、工餘活動、藥物使用、兩性相處、情緒困擾及自殺作分析。家庭醫生與青少年在長時期及連續性的接觸下,找出高風險或有潛在危機的個案加以跟進,來提升他們的健康水平及減低慘劇的發生。

世界衛生組織於一九四六年對人類健康給予定義:健康不僅為疾病或贏弱的清除,而係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狀態。(註)

那麼,你身邊的青少年健康嗎?

註 : 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基本文件」,第四十五版,補編,二零零六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