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要控制

曾於2010年4月6日刊登於明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梁志輝醫生

根據本港紀錄,心臟病自六十年代起已成為第二號殺手。當中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為主要引致死亡的原因。政府資料顯示在二零零八年平均每天約有12.5人因冠心病死亡。

當然心臟病有很多種類,例如風濕性心臟病及先天性心臟病等。由於冠心病患者人數眾多以及部分危險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所以預防心臟病工作一直以來都以冠心病為焦點。冠心病是因為供應血液給心臟肌肉的冠狀動脈硬化變窄,令心肌不能獲得足夠氧氣,因而引致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並且可能引致猝死。

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一般分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兩大類。不可控制因素包括年齡(發病率隨年齡增加)、性別(男性較多、但年紀大後男女機會大致相等) 及家族傾向等。這些人仕應避免其他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而且在適當時候作檢查,以便及早處理。冠心病的可控制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膽固醇)、肥胖及吸煙等。而壓力和過度飲酒亦會令部份以上因素容易出現。部份這些因素需要藥物冶療,另一方面、改善生活習慣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亦非常重要,這包括了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戒煙、健康飲食、足夠運動、維持健康體重、減輕壓力及限制飲酒等。

可惜的是由於習慣了不健康的生活和飲食方式及缺乏運動,再加上生活壓力及工作時間過長,很多高危人士都不容易達到改善生活習慣的目標。更值得一提的是中風、糖尿病及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有很多是相同的,所以醫生和受危險因素影響人士應一起找出適合個人及可持續的方案來降低風險,及早找出問題來作出相應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