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概談

曾於2009年1月30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選豪醫生

中風是腦部因供血中斷而缺氧所造成的腦部功能損傷,是現代人繼心臟病及癌症之後的第三大殺手,每年中風人數達三萬人。故此,清楚認識中風,並防患於未然尤為重要。

中風成因可分為:血栓 (Thrombosis) 、血管栓塞 (Embolism) 和出血性 (Haemorrhage) 中風。 血栓是由脂肪沉積物堆積而阻塞收窄了的腦或頸動脈;栓塞則是血凝塊造成的動脈堵塞,可由腦內或腦外 (如心臟血凝) 經血液循環轉往腦部血管,造成中風。

出血性中風 (俗稱「爆血管」),源於腦內血管壁或動脈血瘤 (血管壁先天較薄、長期高血壓或受後天感染形成血管炎之後遺症)。數月前本地有知名人士在身體檢查時發現顱內海綿狀血管瘤,引起市民的關注。

顱內血管瘤破裂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佔出血性腦中風總死亡率約10%,本身的致命率則達27%。問題雖然嚴重,但發生率為每年每十萬人只有十宗病例左右,病發年齡約五十五歲,男女比例是二比三。

中風的破壞由腦部血管的供血範圍受損程度而定,原因有異,但後果相若。大腦右半球影響人的空間定位、認知能力和左側身體的活動;左腦則控制溝通表達能力、記憶力和右手右腳的控制。嚴重的中風,病者往往昏迷不醒。危險期過後,病者和家人須作好心理準備,瞭解中風的併發問題,有助大家處理中風後康復期間的身心障礙。

生活方式將轉變

家中有人中風,倖存者和照顧者的生活方式都會永久轉變。康復期病者或意識不清,或終日嗜睡,或需要胃喉進食和靜脈注射。其他後遺症如半邊身無力、言語困難及痙攣等,復元過程需要醫護人員和病者家屬耐心合作,支援病者,接受各項功能均需重新學習的事實。其他大腦功能如視力和記憶力喪失、穿衣困難、大小便失禁,都需要病者及家人重新適應。長期的併發症包括肺炎、尿道炎、冰凍肩、褥瘡及性情改變都可由中風直接或間接的導致,家人的諒解支持,至為重要。

因為康復期長,後遺問題往往需要多方面應付。病者原本在家中和社會功能角色都得重新適應。工作方面安排病假、保險事宜、申請援助及銀行戶口特別處理,醫院社工可以提供意見。病者往往由負責者變為受照顧者,家庭內其他成員責任重新分配,照顧病者,家居設備和日常用品都要作出配套。日後更要跟日間中心、社康姑娘互相恊調,方便得到專業支援。倖存者往往情緒大受打擊,可找社工或家庭醫生安排輔導。

勿輕視服藥重要性

中風的危險因素有可控制及不可控制的。可控制者中,高血壓令中風危險性增加六倍。不少病者輕視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的重要性,以為沒甚麼症狀,為何要長年累月的服藥?要知道正常血壓可減低中風機會一半;若不幸中風後,患者到那時才願意服藥,卻有早知如此的後悔。服用薄血丸者、風濕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及心房纖顫患者,都是高危一族。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的病情愈重,中風機會愈大。吸煙者血管受尼古丁刺激,容易發炎,加上血小板功能改變,中風機會倍增;立即停止吸煙,其風險可於兩年內消除。其他因素如避孕丸、超重、暴飲及毒品,都和中風有莫大關連。

其中有不可控制者,如年紀愈大,機會愈高。曾經患過「短暫性腦缺血」的病人,就有如患上小中風,但視覺、語言和肢體的障礙在二十四小時內完全消失。此後病者每年有7% 的嚴重血管病 (如中風、心臟病) 年發率。家族遺傳因素,尤以糖尿及代謝綜合症最為重要。家中如有成員年輕得病,其他成員須作出預防檢驗,控制各項危機因素。

健康不是必然,坐言起行,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和體能,方為上策。冀望各位在新的一年能多多「投資」在自己的健康之上,和你的家庭醫生商量,找出最佳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