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抗毒

曾於2009年8月7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長蔡惠宏醫生

上周拜讀周永新教授鴻文「切切實實的抗毒」,深有同感。尤其是最後一段關於醫學界在戒毒方面的角色,確實定位不清晰。無論公營或私人執業的醫生,如何參予抗毒行動?受害的青少年及家庭可以向誰求助?政府在統籌整個抗毒運動的配套,是否單憑濫用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這類志願機構便可以處理全港青少年吸毒的個案呢?

周教授文末提及「必須有真誠的關懷和體諒,急於逃避的青少年才敢面對自已,重新感受生命的意義和目的」,語重心長。社工、家長和學校的老師都有這熱切的心,而家庭醫生則更具備有利的條件去提供輔助。

找出濫藥原因

家庭醫學的核心價值是為病人提供全面、全人和持續性的醫療和健康服務。濫藥除了影響個人的健康和學業,亦影響濫藥者的家庭成員和身邊的朋友。因此,家庭醫生可籍著他們的父母或朋輩在日常診症的過程中,被諮詢或得知「某某可能濫藥」。如果家庭醫生能夠鼓勵及提供輔助給予這些家庭,盡早在診所進行輔導工作,便可避免將初犯者或根本不是濫藥的青少年標籤為吸毒者。減少負面的標籤,在心理上,對青少年是很重要的。

當然,要成功戒除毒癮,並非單憑一兩次輔導便能完成任務。如果醫生能夠找出濫藥的原因,對治療和預防再次濫藥,都有決定的作用。常見的濫藥原因是朋輩的影響及不良份子的誘惑;而現時毒品的價錢和容易獲得的方便,亦增加了濫藥的風氣,家庭的因素亦非常重要,無論來自富裕或貧困的家庭,父母與子女關係破裂或缺乏有效的溝通,都是導致青少年濫藥的原因。

學業、人際關係和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令青少年無知地誤以為濫藥可以解決情緒上的困擾,排除苦悶和單調的生活、治療失眠、增加某種特殊能力或提高性行為的樂趣等等。這些錯誤的資訊和各種謬誤,家庭醫生都應該有能力去澄清。在時間充足的問診過程,細心聆聽濫藥者的心聲,清楚地分析和確定濫藥的原因。

要鼓勵青少年戒毒,有幾個關鍵因素要考慮。首先要令濫藥者清楚知道毒品對健康的禍害。軟性毒品會引致認知功能和學習能力下降,閱讀記憶和精神集中受損。上課時沒精打采,加上學業成績急劇退步,老師和家長都很容易察覺到的。而情緒健康亦出現問題,可以產生抑鬱徵狀,行為異常,思想混亂等等。

其次,家庭醫生亦可鼓勵家長的正面支持和關注濫藥者,並令濫藥者驚醒要關注自己的前途,清楚知道繼續在毒海沉淪的惡果。通過適當的輔導,積極鼓勵和教育青少年建立對人生的正確態度,訂立學業或工作上的目標,成為社會上有用和獨立的個體,是可以改變青少年濫藥的行為。

鼓勵支持關注

家庭醫學學院在未來數月內,將推出多項有關如何些協助青少年戒毒的課程,幫助前線醫生進修,和接觸各有關的支援單位和網絡。戒毒的服務是需要各界的專業人士團體,包括社工,精神科專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等,加上家庭醫生積極地參與,共同合作和研究最有效的方法。

無論是提供轉介的橋樑,擔任協調的角色,或支持教育方面的活動,到學校演講和在社區協助宣傳工作等,家庭醫生都可以在其崗位出力。

裝備自己的專業知識、參加不停更新的培訓課程、了解服務的對象和指標、作出適當的轉介,家庭醫生便可做好「看閘人」(Gate Keeper)的工作,切實抗毒,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