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蛇」

曾於2008年10月3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張國良醫生

陳先生一向身體健康。由於從事物流業,工作需要大量體力勞動,偶然腰酸背痛已習以為常,通常自行處理,很少求醫。但這次的腰痛卻跟以往不大相同。痛症已維持了三天,不單活動轉腰時感到痛楚,就連衣服在皮膚上輕輕磨擦也叫他受不了。說也奇怪,這種怪怪的針剌痛楚就只留在一邊的背部,另外一邊卻完全沒有痛楚。

「醫生,是不是扭傷了肌肉?還是腎結石?但我的小便卻完全正常,過去也沒喝過毒奶啊!」

「這是很合理的想法。但你有沒有留意到背部那數處細小的皮膚紅疹?」

「那不是外用止痛藥油引起的敏感嗎?我今天才發現的。真是奇怪,以往常用這種止痛藥油也沒有過敏反應……。」

這是一個典型的「帶狀疱疹」病例。「帶狀疱疹」俗稱「生蛇」,是一種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皮膚病。患者在孩童時感染了病毒,引發了水痘。水痘雖已痊癒,病毒本身卻隱藏在神經系統。一旦患者免疫力下降,病毒便再次活躍起來,引發「生蛇」。

「生蛇」多發於軀幹皮膚,也有發生於臉部及手腳上。病徵先是兩至三天的局部痛楚,皮膚的感覺異常,然後便是皮膚出現紅疹和水疱,通常只局限於某一條神經線傳導的皮膚,另外一邊卻不受影響,故名「帶狀疱疹」。坊間傳言,當「蛇頭」跟「蛇尾」相連,便會一命嗚呼。那要兩組神經線同時發生問題,機會既不大,也不一定致命。

醫生也會病,筆者也曾患過「帶狀疱疹」。那時候皮膚就如圍上荊棘,只要輕輕一碰,便刺痛難當。試想這種痛楚若一直維持數月,甚至數年是何等叫人難受。這也是「生蛇」叫人害怕的地方。統計顯示,有大概10%至18%的病人在皮膚痊癒後一個月仍有痛楚,尤以長者更為普遍。約8%六十歲以上的病人在一年後仍受「蛇後神經痛症」 (postherpetic neuralgia) 所困。另外,約 10% 的「帶狀疱疹」發生在臉的上半部,近前額、鼻尖和眼睛的位置。病毒有可能引發結膜炎、角膜炎,甚至角膜潰瘍等嚴重眼部併發症,視力有可能受損。

另外,約 10% 的「帶狀疱疹」發生在臉的上半部,近前額、鼻尖和眼睛的位置。病毒有可能引發結膜炎、角膜炎,甚至角膜潰瘍等嚴重眼部併發症,視力有可能受損。

幸好特定的抗病毒藥物不但能縮短病情,更可減少「蛇後神經痛症」的機會。但要藥到病除,便要在「黃金時期」之內服藥。所謂「黃金時期」便是由皮膚紅疹起後七十二小時內開始服藥。若錯過了這「黃金時期」,治療的效果便大打折扣。所以若讀者不幸遇上上述痛症,應及早求診,莫錯失治療良機。

至於不幸患上了「蛇後神經痛症」的病人,治療就相對困難。比較有效的藥物包括抗抑鬱藥和某些治療癲癇症的藥物。

病發於臉頰上半部的「帶狀疱疹」,由於有機會引發嚴重眼部併發症,除盡早服藥外,更有可能需要眼科專科醫生的滙診,確保安全。

由 2006 年起,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了一種「帶狀疱疹」的預防疫苗推出市場。而在近期美國疾病防治中心 (CDC) 的預防疫苗建議中,建議廣泛為六十歲以上的美國人接種這種疫苗,以減少「帶狀疱疹」的病發及其可能引起的併發症。臨床研究報告 (Shingles Prevention Study) 顯示,接種了這種疫苗的人,與沒有接種者相比,可減少了66% 的「生蛇」機會。即使病發,痛症也相對較輕。而蛇後痛症的比例也下降五成。

由於自己曾患過「帶狀疱疹」,心裏非常明白那種刺痛難當的程度,總希望盡量幫助病人減少這種痛楚。奈何家庭醫生所見的病例多是在病發初期,病徵並未明顯,往往只有痛症而沒有紅疹。所以當病人患有類似痛症時,在排除其他病因外,也叮囑病人要多加留心,若出現紅疹時,便要馬上求診以作治療。這種有系統地觀察病徵變化以作確診的方法 (Time as diagnostic tool),也是家庭醫學的特色之一。